枣粮间作藏智慧!黄河古枣树群是农耕文化的生动注脚
- 2025-10-15 21:08
- 小农
一、枣树栽培历史与文化
起源与演化:枣由野酸枣演化而来,山东临朐曾发掘出 1200 万 - 1400 万年前的酸枣叶化石;约 7000 年前,晋陕黄河峡谷地区开始驯化栽培枣树,成为我国枣树栽培起源地与最早中心。
文献记载:《诗经》最早记录酸枣与枣,如《魏风》提 “园有棘,其实之食”(棘即酸枣),《豳风》载 “八月剥枣,十月获稻”(豳为今陕西彬县、旬邑一带,3000 多年前收枣已是当地重要农事,现彬县仍有 300 年以上树龄枣树)。汉代后,枣栽培规模、地域扩大,栽培方式从园圃转向田野,成为专业生产;《史记・货殖列传》《晋代枣赋》等古籍均记载枣的广泛栽培,地域从黄河中下游扩展至辽东、长江流域。
文化地位:《黄帝内经》将枣列为 “五果” 之一,认为其有助养生健身,中国枣文化源远流长。
二、中国枣地理标志与产量情况
地理标志概况:地理标志通过证明 / 集体商标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(PGI)、农产品地理标志(AGI)三种模式保护。截至 2021 年,全国枣地理标志共 97 个(证明商标 48 件、保护产品 27 个、农产品地理标志 22 个),合并同类项后涉及 64 个产地。其中,黄河流域及故道 9 省市(山西、河北等)集中 50 个产地,占全国 78%,山西、河北各 10 个,陕西 9 个,山东、新疆各 6 个。
产量变化:2000-2018 年,中国枣产量从 127.43 万吨增至 732.71 万吨,增长 4.7 倍。新疆枣产量增长迅猛,累计增 400 倍,2018 年占全国近 50%,成世界红枣生产基地;而陕西、河北、山西、山东、甘肃等黄河流域老产区,产量达峰值后下降,占比持续降低,古枣树群呈 “衰老” 态。
三、黄河流域古枣树群特征
树龄长、规模大:全国 45 株千年古枣、8742 株 500-999 年古枣、90669 株 300-499 年古枣,多集中于黄河流域的山东、甘肃、河南等 7 省市,金丝小枣古树占比 35.9%。枣树在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数量居第三(7 项),且是 “古” 命名遗产最多的品类(11 项 “古” 遗产中占 4 项)。
品种丰富:中国枣品种超 900 个,黄河流域地理标志产区多形成品系群 / 品种群(如灵宝大枣分大果、小果、长果型),类群内变异丰富,为品种优选奠定基础。
生态适应性强:枣树喜光、耐旱、耐涝、耐贫瘠盐碱、抗风,能在多种恶劣环境生长且稳产,是沙荒先锋树种,可防风固沙、保护农田、改善土壤结构,为黄河流域生态屏障。
濒危风险:受新疆枣产业冲击,黄河流域老产区枣树管理成本高、价格低,竞争力弱;枣农老龄化,老枣树管理费时,部分被弃管或砍伐,3 件枣地理标志商标因未续展失效,枣农相关经济活动弱化。
四、古枣树群保护与发展
政策支撑:2021 年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》发布,推动流域农耕文化遗产活化,为古枣树群保护提供政策保障。
实践模式:黄骅市建 2000 亩百年枣林观光园,河南荥阳口子村将古枣树纳入乡村景观规划;同时引入农业企业规模化管理、推广新技术,探索 “保护 + 旅游” 路径。
传统模式挖掘:推广枣粮间作模式,汰除部分枣林以保障粮食规模化生产,同时保留古枣树群与种质资源,重视当地居民在农耕文化传承中的作用。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nongyetoutiao.com/xinwen/142.html
温馨提示:创业有风险,投资须谨慎!编辑声明:农业头条是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平台,转载务必注明来源,文章内容为作者小农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,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。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、失实、错误等问题,可联系我们处理:1074976040@qq.com
快讯
热文
- 日榜
- 周榜






